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的 通 知 (鲁轻院教字〔2017〕20号 2017-9-27)

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8-08-08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的

 

鲁轻院教字〔2017〕20号  2017-9-27 

各系、处室: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已经学院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2017年9月27日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以及《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启动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通知》,经研究决定,全面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建设意义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师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课程资源包括:满足课程基本教学需要的基本资源,体现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满足不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拓展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通过信息化技术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及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我院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以精品资源建设为重点,经过学院和各系部的共同建设,到2020年,全院共立项建设40门左右的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均每年立项10门左右。

三、建设内容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基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理念,根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统筹设计、优化课程布局,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课程的结构比例。

(一)课程设计

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能力培养主线。按照科技发展水平、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二)资源内容

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的组织建构逻辑,强化精品资源课程共享应用的功能与制度设计。资源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课程资源要尽可能设计成最小学习素材,颗粒化存储,以便于用户检索和根据不同学习需求组建课程;利用各种媒体技术,深度开发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必要数字资源,应包括素材、积件、模块等不同层次,具有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等不同类型素材。课程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根本,要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结构化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且经过系统化设计,能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支撑性网络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须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其内容应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课件、习题、答疑等;应呈现出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思路、工学结合的课程特征、信息化的教学设计、理实一体的教学实施过程,表现形式应包括但不限于: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PPT、虚拟仿真等,以及各种教学设备、仪器。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应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拓展资源,增强资源建设的普适性。其内容应包括面向学生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资源应力求丰富多样,在数量和类型上超出课程所调用的资源范围,以方便教师灵活搭建课程模块和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类资源的开发建设应符合《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指南技术规范》(附件)。

四、立项评审

(一)申报条件

1.必要条件

1)课程已在我院连续开设3年以上,且通过学院课改评审。

2)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或院级优质网络课程,或参与过国家、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课程。

3)课程团队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课程主持人为我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省级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或精品课程建设等;行业企业人员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要承担主要实践教学任务。

2.符合以下条件者优先申报:

1)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在校生相对较多、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课程。

2)课程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申报材料体现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成果;已建成课程资源的比例高于30%;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合理,文本类和图形(图像)类资源数量占比不超过50%;结构化课程建设初具规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记录、教学评价、自主学习等功能完备。

 (二)评审遴选

1.系部申报。各系部组织结构清晰、资源丰富、访问量大、应用效果好的课程申报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每系每学年至少申报3门。

2.学院评审。教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各系部申报的课程进行评选,选出教学设计好、优质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重点扶持约50%的申报课程立项建设。

3.省级推荐。专家组从课程资源整合相对完善、完成比例高、师生评价好、成果相对较多的课程中优选出优秀的课程推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申报。

五、考核验收

(一)实行绩效目标考核。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纳入各系绩效目标考核管理,各系每季度检查一次课程建设的质量与进度。教务科研处每学期对全院立项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行检查和调度。

(二)验收。院级立项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周期原则上为2年。建设期满由教学委员会组织专家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立项课程进行评审验收,通过验收的课程,将被认定为“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验收后,相关系部要提出后续3年的建设规划,确保每年课程资源更新比例不低于10%,并结合教学实际,对课程资源进行常规性使用,教务科研处将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对达不到验收标准、长期拖延验收或建设后使用较少的课程,撤销立项,追回支持经费。

六、保障措施

(一)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

引进国内先进成熟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满足学习空间建设、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具有数字化教学、移动学习、在线互动等功能,能与学院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山东省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系统互联互通。

(二)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建设微课/慕课创作工作室,用于课程录制及后期编辑;建设智慧教室,用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互动,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模式实践。

(三)经费支持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行二级预算制,各系每年单列预算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培育,教务科研处单列预算支持立项课程的建设,每门课程5~8万。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立项后,省财政划拨的奖补资金将定向追加给课程团队用于课程的后期建设。

七、项目管理

(一)组织管理

1.各系负责所辖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的部署,组织开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应用。

2.教务科研处负责课程平台及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策划与建设,协调推进全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协助教学委员会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评审与验收。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每年评审立项一次,每学期末检查一次。

(二)经费管理

1.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经费专款专用。课程立项后,将建设经费的70%列入2年建设期内的预算经费,专款专用。建设期满并验收合格后,后续3年内每年拨款建设经费的10%作为课程的网络维护、更新、升级及课程内容充实、完善、提高等经费。

2.经费使用范围

1)电子教学资源开发与购买:拍摄教学视频、制作视听教材、课件、试题库,以及相关教学软件的开发与购买等;

2)纸质教学资源开发与购买:编写相关教学资料,如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方案等;编写教材、购买相关图书、资料等;

3)差旅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调研、课程改革专题研讨会、学术会议及师资培训等费用(不超过总经费的30%);

4)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的指导、验收和鉴定等费用。

3.经费使用管理

1)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经费由学院统一管理,经费的使用权归各课程建设项目组。课程负责人所在教学单位、教务科研处和财务处负责对项目经费实行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课程负责人对课程建设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负直接责任。

2)年度建设经费有结余时,自动转入下一年度使用。课程建设任务完成后,经费依然有结余的,可继续用于该门课程的建设、维护、更新、升级等。

(三)知识产权管理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其上网内容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权属于学院,学院有权决定免费开放使用的范围。课程团队需要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有任何侵权行为,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附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附件

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一、评审说明

1.本评审指标主要针对专业课评审,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参照执行。

2.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包括否决性指标、评分指标和专家评审意见三部分。

3.否决性指标包括5项否决情况,评审对象出现任一情况,即判定为不合格,记为“0”分,不再进行评分;评分指标总分计算:M = ∑KiMj,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j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专家评审意见为对评审对象的总体评价。

 二、评审指标

(一)否决性指标

1)近三年课程负责人未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

2)有涉及国家安全、保密及其他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

3)课程内容存在思想性、导向性或严重的科学性等问题;

4)课程资源存在严重知识产权争议;

5)申报材料造假。

注:如评审专家判定评审对象存在以上情形,须写明具体情况及出处。

(二)评分指标及内涵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指标内涵

分值

评分等级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1.

课程

设计

30

1.1

课程

定位

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教师的不同特点及学习需求,促进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契合整体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求。

5

 

 

 

 

 

1.2内容选取

按照科技发展水平、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选取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0

 

 

 

 

 

1.3内容组织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0

 

 

 

 

 

1.4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5

 

 

 

 

 

2.课程资源(45分)

2.1

基本资源

提供的课程资源须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开展。

25

 

 

 

 

 

2.2

拓展资源

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资源,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资源在数量和类型上超出课程所调用的资源范围,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扩展性和多样性。

15

 

 

 

 

 

2.3

资源创新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原创性资源比例较高。资源知识产权清晰,符合技术标准。

5

 

 

 

 

 

3.建设条件(10分)

3.1资格要求

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课程必须已在职业院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

2

 

 

 

 

 

3.2规模要求

初具规模和成效。申报书体现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成果;已建成课程资源的比例不低于30%;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合理,文本类和图形(图像)类资源数量占比不超过50%;结构化课程建设初具规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记录、教学评价、自主学习等功能完备。

4

 

 

 

 

 

3.3

团队要求

体现校企融合、结构合理原则。团队成员应具有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专家,鼓励吸收校外承担相同课程的教师共同建设。课程主持人应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职业院校在职教师。专业教师应具有到相关行业、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经历。

4

 

 

 

 

 

4.共建共享(10分)

4.1管理机制

各职业院校作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构建起校、省两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体系,并有经费等政策支持。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用、评价的常态化管理。

5

 

 

 

 

 

4.2共建共享

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间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机制。建设本单位“网络教学平台”,并与“山东省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 (http://221.214.56.13:8082/)实现互联,共享课程资源,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提出的课程后续3年建设规划切实可行,确保每年课程资源更新比例不低于10%。

5

 

 

 

 

 

5.

特色创新

5分

5.1

特色创新

在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等内容上的突破及独创性成果,对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5